2011年2月9日 星期三

木星2009撞擊事件小行星所造成 千顆核彈爆炸威力


澳洲業餘天文學家安東尼.衛斯里(Anthony Wesley)於2009年7月19日觀測到木星被小天體撞擊所產生一個相當於太平洋大小的暗斑,天文學家利用哈柏望遠鏡持續監測這個撞擊痕跡的變化,並與1994年7月同一週發生的休梅克-李維9號彗星20幾個碎核撞擊木星的哈柏觀測影像比較,認為2009年的撞擊事件應是一顆直徑約500公里的小行星造成的。衛斯里和一位菲律賓業餘天文學家,在台北時間6月4日凌晨4時31分幾乎同時觀測到木星南半球因被某個小天體撞擊而在木星雲頂產生一個明亮閃光。



業餘天文觀測者常在木星表面觀測到各種斑點,有白斑、橢圓斑、暗斑等。義大利天文學家卡西尼(Giovanni Cassini)在1686年曾報告在木星上發現一個相當於休梅克-李維9號彗星(P/Shoemaker-Levy 9(SL9))最大碎片造成的暗斑;1834年,英國天文學家George Airy報告在木星南半球帶紋發現一個比伽利略衛星投影在木星上的影子還大4倍左右的暗斑。

之前科學家曾估計,木星被撞擊的頻率約每幾百年到幾千年才會發生一次,但連同本月初的火流星撞擊事件,這一連串的撞擊事件顯示太陽系是個熱鬧但危險之境,這類撞擊事件一定常常發生。雖然現在全球有許多巡天計畫投入近地小行星或彗星的搜索工作中,但漏網之魚多得不計其數。

2009年的撞擊事件發生的很突然,科學家只能觀察撞擊之後的木星大氣變化。但幸運的是,1994年曾發生SL9彗星撞擊事件,全球大小天文望遠鏡都密切監視該次撞擊的後續發展,由於確知這次事件是由彗星撞擊所致,因此太空科學研究所(Space Science Institute)Heidi Hammel等人才能藉由比對兩次撞擊的哈柏影像來進行研究。

分析結果顯示,1994和2009兩次哈柏UV影像最大的差異在於,1994事件的撞擊點周圍出現明顯的暈狀結構,乃帶有細小塵埃的彗星碎片撞擊所致,而且撞擊碎屑與木星雲層有強烈對比;2009事件則沒有這個暈狀結構,且撞擊碎屑與木星雲層對比程度衰減得很快。兩項證據都證明2009事件應該是固體狀的小行星所為。

再從撞擊後暗斑的形狀來看,2009事件的暗斑顯得相當瘦長,與1994事件接近圓形不同,顯示2009事件撞擊角度比1994事件淺,意味著這個天體的運行方向與SL9差異很大。以電腦模擬估算這個天體的軌道後,這些科學家認為它可能來自希耳達群小行星(Hilda family),即位在木星附近的第二個小行星帶(asteroid belt),這群小行星成員約有1100個左右。

從撞擊能量來看,2009事件相當於數千顆標準核彈爆炸的威力,與SL9所有碎核中的中等大小的碎核撞擊威力相當;而SL9最大的碎核撞擊威力,是全世界所有核彈同時爆炸的威力的好幾倍,可見撞擊的劇烈程度。

澳洲Anthony Wesley和菲律賓Christopher Go這兩位觀測木星最有名的業餘天文學家,幾乎同時觀測到木星南半球在6月3日20:31UT(臺北時間6月4日04:31)因被某個小天體撞擊而在木星雲頂產生一個明亮閃光。目前上不清楚這個撞擊木星的小天體本質究竟為何,可能是小行星,也可能是彗星。但無論小行星或彗星,其撞擊碎屑應該都會在撞擊點所在造成一個暗斑,如同前一次2009年7月19日木星被彗星撞擊一樣。

這次撞擊之後,專業與業餘天文學家接力監測木星24小時以上,都沒看到任何撞擊的痕跡出現。」如果不是剛好捕捉到這道閃光,根本無從得知發生過這次撞擊事件。從這個事件可知,或許木星這個太陽系最大的行星,被小天體撞擊的次數比我們所知的還要頻繁,只是大多撞擊事件不亮而不夠明顯。如果您也希望捕捉到木星被撞的畫面,或許得學習這兩位業餘天文學家的精神,不間斷地監測木星囉!(文/引用自臺北天文館網路天文館網站

文章來源: NOWnew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