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30日 星期三

社救法調高貧窮線 多幫59萬人


中國時報【管婺媛、陳文信、鄭閔聲/台北報導】



立法院院會昨天三讀通過《社會救助法》修正案,大幅提高低收入戶「貧窮線」,除將「中低收入戶」入法,並放寬中低、低收入戶申請補助條件限制。新法明年七月一日正式上路,新增的中低和低收入戶總人數將達五十九萬人,預估總受惠人數逾八十五萬兩千人。

內政部試算,修正後各地貧窮線為:台北市一萬四千七百九十四元、新北市一萬一千八百卅二元、台中市一萬三百○三元、台南市一萬○兩百四十四元、高雄市一萬一千一百四十六元,台灣省各縣市皆為一萬○兩百四十四元。家庭平均收入在貧窮線以下,家庭的動產、不動產價值不超過中央和直轄市政府規定的金額,都將列為低收入戶。

新、舊法最大的差異在於貧窮線的計算,由原本直轄市和台灣省「人均消費支出」的六十%,改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的六十%,讓貧窮線提高。新法也規定,各區貧窮線不得超過全國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的七十%,因台北市目前的貧窮線已超標,所以將不會調整。

過去低收入戶審查標準過於嚴苛,導致部分需要者無法獲得補助,新法大幅放寬審核條件,兄弟姊妹、未設戶籍的外配,以及子女有撫養義務卻無扶養事實、無監護權且沒有扶養事實的單親父母收入都排除在計算家庭收入的範圍內,讓弱勢個案可以獲得協助。

在工作收入方面,新法也放寬對失業、無法提供薪資證明及財稅資料弱勢族群的所得認定標準。中高齡、未成年者的所得,以基本薪資一萬七千兩百八十元打七折計算;身心障礙者則以五五折計算;有工作能力者若參加政府主辦或委辦的全天制職訓,訓練期間不會計算工作收入。就讀補校、夜間部的高中職生收入也排除在家庭收入之外。

新法同時放寬家庭財產計算範圍,排除沒有經濟效益的水利用地、嚴重地層下陷或遭受汙染不具經濟效益的農牧、養殖或林業用地,改善過去弱勢者只因空有一些不具價值的房產、地產,就無法被認定為低收入戶的情況。內政部社會司長黃碧霞表示,未來將進一步和地方政府協商,放寬目前不動產和動產的金額上限。

中低收入戶的概念,長期沒有具體的法令定義,也無齊一的照顧標準。新法正式將「中低收入戶」入法,收入在貧窮線的一.五倍以下者就是中低收入戶,預估新增者達五十三萬六千人。

行政院長吳敦義曾承諾《社救法》修正後可在明年元旦上路,民進黨團昨天二讀時要求兌現吳揆承諾,但行政部門強調還有廿幾個子法須配套修正,新法上路也需要行政作業準備時間,經表決後仍通過國民黨團版,七月一日上路,預估施行第一年中央地方政府新增五十一億元支出。

文章來源: 中時

社助法修正 放寬貧窮線.85萬人受惠


因為二代健保法還有待協商,今天的立法院會變更議程先處理社會救助法修正案並且三讀通過放寬貧窮線增訂"中低收入戶"的概念納入補助對象。



而按照新法全國將多出將近59萬人適用,總共有85萬人受惠,從明年七月開始實施。

為了擴大照顧社會弱勢族群,在朝野高度共識下,社會救助法部分條文修正案週五三讀過關,預估有85萬人受惠,比現在增加58.8萬人。

未來將最低生活費「低收入戶」的定義,改為最近一年當地區「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的60%,修正後各縣市最低生活費分別為:台北市1萬4794元、大高雄市1萬1146元、新北市1萬1832元、大台中市1萬303元、大台南市跟台灣其餘縣市一樣都是1萬244元。

雖然原本民進黨團希望能在明年元旦就上路,不過國民黨團考量到內政部還有18個辦法、需要時間配合修正,因此決定新制要在明年民國100年7月1日開始實施。

文章來源: 公視

示威衝擊 泰5月工業信心指數下挫


(中央社記者林憬屏曼谷17日專電)泰國工業院今天公佈的5月工業信心指數比4月大幅下跌,從4月的99.3跌至5月94.7,原因是紅衫軍示威影響。另外旱災問題也將衝擊今年的經濟成長率。



泰國工業院主席帕永薩(PayungsakChartsuthipol)指出,4、5月份政治動盪,為了處理示威問題,政府宣布數日為假日,以致製造業必須減少工作時數,影響產品生產輸出。

帕永薩表示,剛剛結束的政治動盪嚴重衝擊小型製造商,小企業的工業信心指數(Industries SentimentIndex)遠比整體的信心指數下滑幅度更大,4月指數為94、5月為81.6。

帕永薩表示,製造業者希望政府能提供財務協助,透過國營銀行提供低利貸款,並協助解決勞工短缺問題。

另外,泰國商會大學經濟商業預測中心(University of the Thai Chamber of Commerce'economic and business forecasting centre)也公佈一項報告,泰國多省面臨旱災問題,造成經濟損失預估有43億銖(約合新台幣42.5億元)至65億銖。

預測中心指出,今年經濟成長率將因旱災問題減少約0.1%。若旱災問題持續至8月份,造成的經濟損失恐怕高達100億至200億銖,讓經濟成長率減少約1%至2%。根據過去數據統計,2004年的旱災問題造成370億銖損失。990617

文章來源: 中央社

確認早收清單 黃志鵬密訪北京


中國時報【陳宥臻、王銘義/台北-北京報導】



兩岸經濟協議(ECFA)進入關鍵階段,經濟部國貿局長黃志鵬本周一即前往北京,密會大陸商務部台港澳司司長唐煒,針對雙方未達成共識的早收清單內容,包括工具機、聚丙烯、聚氯乙烯等產品進行最後協商

黃志鵬這次赴北京的非正式業務溝通,攸關下周能否順利舉行ECFA第三次正式協商。  經濟部長施顏祥對此表示,黃志鵬是否到北京進行非正式業務溝通,不予證實與回應,不過,「ECFA第三次正式協商一定會舉行,而且會對外公開說明,不會偷偷摸摸舉行」。

據相關官員指出,黃志鵬這次銜命前往北京,最重要的是針對兩岸陷入膠著的工具機、聚丙烯以及聚氯乙烯等數項台灣最關切產品能否納入我方早收清單,與大陸方面進行最後確認,如果黃志鵬與唐煒這次非正式業務溝通順利,下周即可舉行第三次ECFA正式協商,六月底以前才有可能在五次江陳會正式簽署ECFA。

大陸決策事務有關人士昨晚在接受記者電話詢問時,並未否認黃志鵬已在北京進行最後階段的商談,但他說,這類溝通是屬於技術層面的磋商,過去幾個月以來,經濟部與大陸商務部的業務主管官員就曾進行過多次溝通。

文章來源: 中時

特約金融透視上海銀行業加強信貸支持高新產業


記者從上海銀監局獲悉,今年以來,上海銀行業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的信貸扶植力度,信貸投放規模逐年遞升,目前該項貸款品質優於全市平均水準。截至今年6月末,上海銀行業對九大高新行業的信貸投放總量為1134億元,較年初增加68億元,增幅6.37%;同比增加112億元,增幅10.97%。



 從高新技術行業特有的行業發展特點出發,上海銀行業對其信貸支持品種更加多樣化。據悉,貿易融資、保理和票據貼現業務的比例較2008年合計上升了8.21個百分點、份額持續穩定;保函、信用證等表外業務占比上升,至2010年6月末,其投放總額為388.90億元,占比同比上升了1.96個百分點,達到34.29%。同時,信用證、保函業務增速較快,較年初分別增加23.1%和17.11%,同比分別增加42.12%和19.46%,增長速度遠快於其他業務品種的增速。

 作為新興產業,銀行業對高新技術行業的信貸風險把控較為成功,歷年不良狀況控制在較好水準。據上海銀監局統計資料,截至2010年6月末,全市各銀行對2539家高新技術企業的貸款投放不良餘額僅為0.69億元,不良貸款率為0.11%,較年初下降了0.02個百分點,較去年同期下降了0.08個百分點,遠低於全市上半年貸款平均不良率0.99%的水準。

 與上海市貸款品質變化相比,高新技術產業貸款品質改善速度較快,2539家高新技術企業的不良貸款占全市不良貸款的比例為0.43%,較年初下降0.13個百分點。高新技術企業的貸款品質明顯優於其他貸款。

 從歷年投放的貸款期限特點來看,對於高新技術產業,銀行業較趨向使用短期化產品。今年上半年,全市各銀行對2539家高新技術企業的貸款投放中,短期貸款的餘額為398.11億元、中長期貸款合計餘額為216.51億元,貸款比例分別為64.77%、35.23%。2539家高新行業貸款的期限短期化趨勢明顯,反映出高新技術企業經營性資金需求甚於投資性資金需求。

                              (大陸國研網專供,作者:鄒靚 )

【中央網路報】

文章來源: 中央日報

特約宏觀縱覽通脹襲來,大陸政策調整不宜轉向太急


11月11日,中國大陸10月份經濟數據如期發佈。如同以往幾個月一樣,最大看點仍然是CPI。數據顯示,10月CPI同比上漲4.4%,環比上漲0.7%,創全年新高。這個水平甚至高於一些機構4%的預測。  其實,大陸統計局發佈數據之前的兩件事情已經暗示了10月CPI的嚴峻性。一是發改委主任張平9日表示,估計今年的CPI要比3%稍微高出一點。這是官方首次發出物價超預期的明確表態。二是央行有如上個月在數據發佈前宣佈加息一樣,又在頭一天宣佈了年內的第4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這也等於提前告訴大家CPI的向上走勢。CPI的上行並未超出人們的預料,近一個時期,許多市場數據都表明了物價繼續上漲的走向,而且許多實際數據也遠高於官方數據。顯然,人們一直希冀的CPI掉頭向下的情況遲遲未能發生,CPI反而以更高的態勢向我們襲來。  依據宏觀經濟學總供給曲線,總價格水平一般與產量同方向變化,且由於價格調整的時滯性,故價格上升一般會晚于產量水平的上升。因而,經濟過熱總是與通貨膨脹如影相隨。新世紀以來,國內在2004年與2007年的兩次物價高漲都與經濟偏熱緊密相關。而與前幾年的情況相比,當前大陸經濟並未發生明顯過熱的現象。相反,今年以來,大陸經濟在調整中還呈現出逐漸下降的格局。第一、二、三季度的GDP增長率分別為11.9%、10.3%、9.6%。當前,之所以在大陸經濟擺脫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後,經濟回穩過程中迅速出現了明顯的通脹壓力,究其根本原因,仍然歸咎於貨幣史無前例的超發。  2008年下半年以來,為了應對這場百年不遇的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大陸政府與世界大多數經濟體一樣實行了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2009年新增貸款9.59萬億元,這是2008年新增貸款的兩倍多,而今年又計劃新增貸款7.5萬億,截至目前已投入6萬多億元,今年1月到9月份,M2的增長速度是19%。如果再加上2008年底的“4萬億投資計劃”,則自2008應對危機以來,粗略估算大陸銀行體系已累計發放人民幣貸款近20萬億元,目前廣義貨幣供應量已接近70萬億元,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廣義貨幣供應量最大的國家。雖然央行宣佈的貨幣政策為“適度寬鬆”,但上述數據表明,實際執行的貨幣政策顯然是“非常寬鬆”的。已故經濟學家大師弗裡德曼在《貨幣的禍害》一書中認為“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以世界各國的通貨膨脹歷史看,這的確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論斷。因此,目前非常寬裕的流動性是造成物價上漲的根本原因。俗話說“世界上沒有免費午餐”,從宏觀經濟看,當前的通脹也是為了在短期內把經濟拉上來,採取強力政策刺激經濟所付出代價。  在大陸經濟增長趨穩而CPI漲幅再創新高的情況下,宏觀經濟政策的著力點無疑應當從前期的重在“保增長”,轉向“防通脹”為主。央行副行長馬德倫表示:“央行不會放任通脹的出現。”由於中國經濟的複雜性,當前通貨膨脹來臨形勢下宏觀政策的調整也應當具有針對性和靈活性。其中以下三個方面必須考慮:  第一,政策的調整應當是逐步的。  由於經濟政策的效果具有累積性的特點,因此,政策的調整應當是逐步進行的,而不宜轉向太急、大起大落,否則會為了某個目標而傷害宏觀經濟的整體穩定性。年初中央就定下了保持經濟政策連續性與穩定性並逐步調整的基調,所以,在通脹升高的情況下,針對“防通脹”的政策調整也宜是逐步的。所以,無論是加息,還是提高準備金率,央行每次使用的幅度都較小,就是防止對經濟產生大的震盪。事實上,已有央行官員日前表示,非常時期的非常規政策已完成使命,中國應回歸常態、穩健的貨幣政策。這裡並未提及為抗擊通脹要立即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就是考慮到一定程度上的政策連續性。  第二,充分運用一攬子政策工具。  根據政策搭配的“丁伯根法則”,要實現N個政策目標,至少需要有相互獨立的N種政策工具。實際上,在某個現象是由複雜的多種因素引起的情況下,要有效地予以應對也應當“多管齊下”,充分運用一攬子政策工具。以目前的通脹為例,其產生的原因,既有總量性原因,也有結構性原因。因此,政策實施中既要運用公開市場操作、存款準備金率來控制貨幣總量,回收流動性,也必須動用物資儲備來平抑結構性的物價上漲,同時加大對市場價格監管的力度,防止國內、國際各種來源的遊資對農產品的炒作。  第三,兼顧國內、國際因素。  在開放經濟背景下,世界經濟走勢與他國經濟政策也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一國經濟政策的實施效果。因此,宏觀政策的制定必須同時著眼於國內外各種因素,立足於維持國內、國際的“雙重平衡”。以此次應對金融危機為例,在今年以前,世界各國的目標大致都是“保增長”,因而大都實行了刺激性的政策。而今年以來,由於各國經濟回暖的步伐不一致,因而,在政策層面上不免出現差異。  中國經濟已經穩固復蘇,目前面對的頭號問題乃是通脹,所以,貨幣政策的選擇是趨向中性,而美國經濟的復蘇步伐要慢於中國,出於避免再次陷入衰退的考量,美聯儲又出爐了維護本國經濟利益的二次量化寬鬆政策。此舉有助於降低美國經濟的下行風險,但卻對其他國家產生了輸入型的通脹。因此,在政策工具選擇上要儘量化解這種風險。這也是央行今年以來更多選擇準備金率,而不是加息的原因。因為後者更容易引發大規模資本流入的風險,並推高人民幣的升值壓力。



                        (大陸國研網專供,作者:胡遲)

【中央網路報】

文章來源: 中央日報

特約宏觀縱覽大陸通脹或隨流動性寬裕度下降走低


在政策從緊的壓力下,中國大陸2011年通貨膨脹將呈現前高後低走勢,未來貨幣政策將更多服從經濟結構調整而非總量控制的目標,信貸控制和利率調整或將成主要工具。由於貨幣總量增速仍然較快,實體經濟中流動性仍然充裕,政策收緊更多的衝擊體現在心理層面,資本市場受到的影響會更大一些。  當前通脹格局是短期供給衝擊和長期貨幣充裕共同作用的結果。  與上一輪(2007年)通脹不同,本輪通脹高企的壓力,並非來自需求的真實擴張,而是過量的貨幣推動。2009年和2010年上半年,大陸宏觀經濟體系中雖然流動性充裕,但供給充足,需求下降是主要矛盾,縱使貨幣過量投放,物價形勢也不會演化為通脹。從過程上分析,貨幣增多推高物價的機制是通過提高現有需求水平、打破當前供求平衡狀態來實現的。因此,貨幣增多要推動物價上升的重要前提,是貨幣增多提高了當前的有效需求水平。短期內,貨幣和物價間的直接聯繫機制僅在市場供求平衡狀態下成立,此時貨幣增多會導致需求平衡狀態被打破。  但是,流動性長期寬裕,貨幣遲早會由“蜜”變“水”,早晚要引起通脹。實體經濟中供需平衡是動態過程,在許多因素的作用下,供需平衡點經常被臨時打破。在過量貨幣的環境中,在供需不平衡向平衡回歸的過程中,由於價格的剛性,物價很可能持續上漲。今年以來,受樓市泡沫和地方融資平臺的限制,更主要的是,相關利益集團的資產調整轉換遲遲沒有完成,以至回收貨幣進度始終無法得到加快,最終使得通脹由潛在壓力轉化為現實壓力。  一旦價格壓力轉化為現實,在過量貨幣的作用下,價格繼續上漲的慣性和預期就會形成。顯然,此時貨幣擴張對經濟的影響,已跨過了由“蜜”到“水”的時間節點,從而導致了當前社會的高通脹預期和現實的物價壓力。  隨著未來經濟進入全面復蘇階段,由於對貨幣需求的增加,即使貨幣供給沒有大幅度回落,流動性充裕程度也會下降,體現為SHIBOR利率(代表同業市場資金利率)和央行票據收益率(代表更上一層級的貨幣市場——準備金市場)間的利差,將上升一個臺階。我們用於衡量流動性充裕程度的指標,是不同層次貨幣市場間的利差。從衡量流動性充裕程度的不同層次貨幣市場間的利差走勢看,有兩種情況可導致貨幣流動性的收緊:上游基礎貨幣投放減少,以及下游貨幣需求增加。因此,流動性充裕與否,是個相對指標,即使貨幣政策不收緊,隨著經濟形勢走好,按不同層次貨幣市場利差衡量的流動性充裕程度也將下降。宏觀體系中的貨幣流動性充裕程度,取決於貨幣投放和貨幣需求間的組合變動情況。  從衡量流動性充裕程度的不同層次貨幣市場間的利差走勢看,今年中國的流動性水平在去年下半年提升的基礎上,經歷了先升後降的態勢。一季度,流動性充裕程度延續了2009年下半年的水平;二季度,流動性充裕水平提升;三季度,流動性充裕程度突然下降,緊張程度超過去年下半年,同時伴隨有流動性水平波動程度的加大。整體上看,今年我國流動性充裕程度有所下降,並已接近國際金融危機前(2008年)的水平。  再看CPI環比走勢,通過觀察各年度CPI環比走勢,我們發現,有數據以來(2003年),CPI環比季節波動的規律僅在2007年和2010年被打破,而2007年和2010年正是高通貨膨脹壓力的異常時期。2010年1至6月的物價走勢仍然延續了正常的季節性波動,但隨著7月份災害天氣帶來的供給衝擊,過量貨幣情勢下物價持續上漲點被激發,CPI環比的季節性規律被打破。2010年7月後,CPI環比明顯位於超出正常年份的高位運行狀態,導致了當前的高通脹局面。  隨著政府貨幣、經濟和行政等多種手段的實施,物價上漲勢頭已被扭轉。在貨幣回收力度也隨之加大的前提下,物價走勢將回歸季節性波動狀態。但直到2010年6月,受抬高的基數影響,CPI同比指數仍居於高位。在高姿態的政策從緊壓力下,伴隨著資產價格的回落,筆者估計,2011年通貨膨脹將呈現前高後低走勢:一季度CPI將保持在4%附近,二季度將回落到3%附近,下半年或將跌破3%。所以,明年的通脹形勢或許不會有想像的那麼高。  鑒於當前的物價壓力,市場也許仍然相信:在央行貨幣政策轉向的情況下,出於風險控制的考慮,商業銀行會主動放慢放貸節奏。但11月實際新增貸款規模5640億,大超市場估計。理論和實踐都證明,商業銀行的放貸衝動,是導致銀行風險的最終根源;銀行放貸衝動行為之所以發生,通常是銀行經營中的“短視行為”所致。只要商業銀行的放貸衝動沒有得到控制,貨幣增速的控制就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現有的經濟運行形勢和物價走勢下,信貸的反彈即使未突破央行政策目標,也會招來貨幣當局更進一步嚴厲的收縮措施。所以,在央行公佈11月貨幣數據後,隨即出臺了上調準備金率的措施。  但筆者認為,繼續上調準備金率壓力已下降。在未來外匯占款不出現爆發式增長的前提下,貨幣增速難以長期維持目前的高增長態勢。即使外匯占款形式的貨幣被動投放仍呈高增長態勢,2011年貨幣回收壓力也並不大。根據中國大陸對外貿易和國際金融形勢,筆者預計,2011年儲備資產將增加4000億至4500億美元,按6.4匯率計,被動投放基礎貨幣上限約為28800億人民幣。因此,在貨幣增長被嚴格控制(M2增速13%)的假設下,相應需增加基礎貨幣投放2.4萬億,則2011年需要“沖銷”的基礎貨幣量約為4808.5億,僅需上調0.6%的準備金率即可。  筆者由此推論,未來貨幣政策將更多服從經濟結構調整而非總量控制的目標,信貸控制和利率調整,或將成主要工具。由於貨幣總量增速仍然較快,流動性仍然充裕;政策收緊更多衝擊體現在心理層面,資本市場受到的影響會更大一些。



              (大陸國研網專供,作者:上海證券研究所首席宏觀分析師 胡月曉)

【中央網路報】

文章來源: 中央日報

特約宏觀縱覽大陸貨幣政策需先謀而後動


未來繼續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需要合理安排,—方面需要加大對實體經濟和消費領域的傾斜力度,繼續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的相對充裕,維持貨幣市場平穩運行,另—方面,也需要對通脹預期提高警惕。  3月6日,溫家寶總理在全國人大會議上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重申了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與此同時,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新聞發佈會上對中國現階段貨幣政策的解讀是:根據新形勢新情況不斷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把握好貨幣政策實施的力度、節奏、重點,處理好寬鬆貨幣政策與通脹預期的關係。而對於近期是否加息的提問,周小川避而不答。這恐怕背後另有玄機。  無獨有偶,自今年1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將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上調0.5個百分點後,近期中國人民銀行再度上調了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隨之,中國今年上半年進一步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和上調利率的可能性增強,在關於經濟刺激政策退出意圖日益明顯的熱議中,中國貨幣政策的走向備受各界關注。未來一段時期我國貨幣政策取向的依據是什麼?處理好貨幣政策與通脹預期的關係,則需要的是“預則立,不預則廢”的前瞻性。  寬鬆貨幣政策趨於“適度”  自2008年中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以來,政策的力度不斷加大,效果也日漸明顯,財政和貨幣政策“慣性”的後續效果進一步顯現出來。但從貨幣政策的另一方面看,適度寬鬆貨幣政策執行力度的不斷加大,適度寬鬆貨幣政策逐步演變成“擴張”性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真正意義上的“適度”成分明顯減弱,導致2009年貨幣投放量屢創造新高。  依據中國人民銀行近期的資料顯示,2009年中國銀行系統新增人民幣貸款共計9.59萬億元,同比上年的4.9萬億元多增4.69萬億元,增幅約95.3%,其中去年11月底較上年同期多增14.99%,12月底多增11.77%。儘管,中國貨幣當局採取了諸多措施,去年11月、12月份中國新增人民幣貸款分別為2950億元和3798億元,與去年前三個季度的“天量”相比,顯然2009年第四季度以來新增貸款的投放量在逐步收緊,但今年1月份信貸最終投放仍接近1.4萬億,比正常值高出3000億元左右,2月份驟降5成至7001億元,新增貸款規模再度收緊。  儘管,2月份中國銀行系統新增貸款規模大幅度下降,但是今後幾個月反復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此如果信貸控制還是難以達到預期的目標,或者熱錢流入等原因導致外匯占款大幅度增加,存款準備金率的上調就成為控制信貸合理投放的手段。同時,預計2010年上半年,一方面中國將主要運用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來控制貨幣供給總量;另一方面在必要的情況下適時上調利率,以進一步緩解通脹預期。  而近一段時間以來,在中國經濟快速回升,以及樓市和股市灼手可熱的情況下,中國監管層不斷對銀行放貸規模發出警示,要求銀行系統控制放貸規模,使人民幣貸款規模更加合理和適度,符合經濟發展的需要和防止經濟過熱,以及避免因流動性過剩帶來樓市和股市膨脹。  從近期中國人民銀行連續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以及監管層貨幣政策的變化來看,今年中國銀行系統擴大放貸空間將十分有限,其中金融機構資本充足率的進一步限制和上調利率的可能性,將使銀行系統控制放貸規模進一步收縮。由此可見,當下中國貨幣政策不同於前期的擴張性適度寬鬆貨幣政策,既不能理解為大陸現行貨幣政策導向將要發生根本性變化,也不能簡單地視為中國現行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的延續將一成不變。  貨幣政策取向的適時考慮  依據當前的國際、國內經濟與金融形勢,在中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沒有發生變化的情況下,適度寬鬆貨幣政策依然是支撐積極的財政政策不可或缺的配套貨幣政策,需要延續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的經濟與金融形勢基本面沒有發生根本變化。然而,在前期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的驅動下,已然導致中國信貸增長規模正在不斷擴張,貨幣流動性持續寬裕在大陸股市和樓市表現得尤其為突出,甚至可以視為極度寬裕,股市和樓市“體驗”更多的是擴張性“適度寬鬆”貨幣政策,並非“適度”,而在實體經濟則完全不同。一方面表明目前大陸整體經濟復蘇仍存在著諸多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特別是實體經濟的狀況不容樂觀;另一方面,固定資產投資與大陸股市和樓市的火爆形成巨大的反差。顯然,前期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的影響面“傾向”了中國大陸的股市和樓市,並未對實體經濟帶來更多的“實惠”,資本市場的擴張與實體經濟的收縮形成的鮮明比對,意味著資本市場泡沫正在不斷聚集,而實體經濟則不盡人意。因此,大陸在資本市場流動性寬裕和實體經濟狀況不佳的情況下,“適度寬鬆”貨幣政策是否延續下去,還是改弦更張,需要進行認真的論證和謹慎的選擇,貨幣政策的取向就成為大陸貨幣當局適時考慮的問題。  因此,在現階段需要適時調整適度寬鬆貨幣政策擴張的力度,貨幣政策開始逐漸向理性回歸。雖然,這並不意味著中國經濟與金融政策的導向已經出現“拐點”,但政策導向開始向防範通脹預期風險傾斜,中國適時調整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的擴張力度,是從防範國際“輸入型”通脹風險和國內流動性不斷擴展等因素綜合考慮的結果。其出發點可以概括為放緩國內市場上貨幣投放量的增速,逐漸回歸貨幣投放的常態,防止經濟復蘇過程中再度陷入流動性過剩的陷阱。  目前,多數國家和國際金融機構認為,未來一段時間內繼續推行寬鬆貨幣政策仍是決定全球經濟能否持續復蘇的關鍵。雖然當前金融風險已經大幅度降低,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拖累和影響也相對有限,全球經濟和國際金融有望在2010年進一步恢復,但受已經出臺的各項經濟刺激政策的“慣性”和時效等因素影響,即使中國貨幣政策向理性回歸也不能沒有必要的過渡,而將是循序漸進的過程。  未來貨幣政策的導向  儘管,最近中國人民銀行頻繁上調央行票據收益率及存款準備金率,收緊流動性的意圖十分明顯,但體現的是貨幣政策調整的針對性在進一步加強,這與中國決策層的多次表示貨幣政策將更加富有彈性並不衝突。  未來,在中國經濟復蘇尚不穩定的情況下,中國繼續保持適度寬鬆貨幣政策仍顯必要,同時適度寬鬆貨幣政策是配合積極的財政、產業等政策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是鞏固經濟回升成果的有力支撐點;對增強市場信心、刺激投資和消費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響。  在國際金融危機並未解除、全球經濟復蘇可能將出現較長和曲折過程的情況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仍將面臨著諸的困難和不確定性,未來一段時期中國的貨幣政策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將如何體現致關重要。應該看到,目前中國正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快發展的階段,蘊藏著巨大的社會需求和經濟增長潛力,目前貨幣政策的寬鬆和貨幣信貸較快增長儘管有利有弊,但總體而言利大於弊。其主要原因是:首先是有利於穩固經濟回升的成果;其次是消除了通貨緊縮預期;三是穩定了資產市場(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回暖);四是推動了企業存貨週期的調整(企業存貨週期調整進入常態有利於企業生產的恢復,將促進新一輪經濟週期的調整)。但另一方面,目前市場流動性過度寬鬆,通脹預期已經在上升,規避未來通脹風險也需要考慮。因此,2009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提高貨幣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對未來大陸貨幣政策的取向確定了基本方向,即在以繼續實施適度寬鬆貨幣政策鞏固經濟回升的穩定性和持續性的同時,貨幣政策的取向將考慮到向實體經濟和消費領域傾斜,並在寬鬆貨幣政策不改的情況下處理好經濟發展與通脹預期的關係,提高大陸貨幣當局把握貨幣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的能力。  另外,發展消費信貸的關鍵是未來收入預期,目前加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援力度,以保證就業和消費增長已成為中國貨幣政策重點考慮的問題。從去年12月中國中央工作會議的主導思路看,鼓勵發展消費將是今後中國貨幣政策和信貸結構調整的重要心。從信貸結構調整上看,加大對消費信貸的支持力度,有助於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從而有效防止經濟下行的複出。  未來繼續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需要合理安排,一方面需要加大對實體經濟和消費領域的傾斜力度,繼續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的相對充裕,維持貨幣市場平穩運行。另一方面,也需要對通脹預期提高警惕。因此,依據經濟、金融形勢的發展和政策的效應,靈活運用貨幣政策手段,有針對性引導貨幣信貸總量適度增長,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並防範通脹風險依然是中國貨幣政策的主導。  目前,中國經濟依然面臨嚴峻的形勢,特別是擴大內需促進消費依然緩慢,就業壓力不斷增大。此時,通過加大對消費信貸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優化信貸結構,加大擴大內需促進消費信貸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是當前經濟形勢現實狀況的必然要求。信貸是推動消費增長的重要因素,消費水準高低,與信貸扶持力度關係很大。  為此,中國出臺了一系列刺激內需的政策,並加大了對住房消費、汽車消費、農村消費等領域的金融支持力度。中國貨幣當局也多次強調。要認真執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促進貨幣信貸合理平穩增長,加大對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鼓勵合理發展消費信貸,落實和制定有關信貸政策措施,有針對性地培育和鞏固消費信貸增長點,支持居民解決和改善住房條件。



                                   (大陸國研網專供,作者:王東 )

【中央網路報】

文章來源: 中央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