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30日 星期三

特約宏觀縱覽大陸貨幣政策需先謀而後動


未來繼續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需要合理安排,—方面需要加大對實體經濟和消費領域的傾斜力度,繼續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的相對充裕,維持貨幣市場平穩運行,另—方面,也需要對通脹預期提高警惕。  3月6日,溫家寶總理在全國人大會議上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重申了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與此同時,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新聞發佈會上對中國現階段貨幣政策的解讀是:根據新形勢新情況不斷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把握好貨幣政策實施的力度、節奏、重點,處理好寬鬆貨幣政策與通脹預期的關係。而對於近期是否加息的提問,周小川避而不答。這恐怕背後另有玄機。  無獨有偶,自今年1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將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上調0.5個百分點後,近期中國人民銀行再度上調了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隨之,中國今年上半年進一步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和上調利率的可能性增強,在關於經濟刺激政策退出意圖日益明顯的熱議中,中國貨幣政策的走向備受各界關注。未來一段時期我國貨幣政策取向的依據是什麼?處理好貨幣政策與通脹預期的關係,則需要的是“預則立,不預則廢”的前瞻性。  寬鬆貨幣政策趨於“適度”  自2008年中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以來,政策的力度不斷加大,效果也日漸明顯,財政和貨幣政策“慣性”的後續效果進一步顯現出來。但從貨幣政策的另一方面看,適度寬鬆貨幣政策執行力度的不斷加大,適度寬鬆貨幣政策逐步演變成“擴張”性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真正意義上的“適度”成分明顯減弱,導致2009年貨幣投放量屢創造新高。  依據中國人民銀行近期的資料顯示,2009年中國銀行系統新增人民幣貸款共計9.59萬億元,同比上年的4.9萬億元多增4.69萬億元,增幅約95.3%,其中去年11月底較上年同期多增14.99%,12月底多增11.77%。儘管,中國貨幣當局採取了諸多措施,去年11月、12月份中國新增人民幣貸款分別為2950億元和3798億元,與去年前三個季度的“天量”相比,顯然2009年第四季度以來新增貸款的投放量在逐步收緊,但今年1月份信貸最終投放仍接近1.4萬億,比正常值高出3000億元左右,2月份驟降5成至7001億元,新增貸款規模再度收緊。  儘管,2月份中國銀行系統新增貸款規模大幅度下降,但是今後幾個月反復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此如果信貸控制還是難以達到預期的目標,或者熱錢流入等原因導致外匯占款大幅度增加,存款準備金率的上調就成為控制信貸合理投放的手段。同時,預計2010年上半年,一方面中國將主要運用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來控制貨幣供給總量;另一方面在必要的情況下適時上調利率,以進一步緩解通脹預期。  而近一段時間以來,在中國經濟快速回升,以及樓市和股市灼手可熱的情況下,中國監管層不斷對銀行放貸規模發出警示,要求銀行系統控制放貸規模,使人民幣貸款規模更加合理和適度,符合經濟發展的需要和防止經濟過熱,以及避免因流動性過剩帶來樓市和股市膨脹。  從近期中國人民銀行連續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以及監管層貨幣政策的變化來看,今年中國銀行系統擴大放貸空間將十分有限,其中金融機構資本充足率的進一步限制和上調利率的可能性,將使銀行系統控制放貸規模進一步收縮。由此可見,當下中國貨幣政策不同於前期的擴張性適度寬鬆貨幣政策,既不能理解為大陸現行貨幣政策導向將要發生根本性變化,也不能簡單地視為中國現行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的延續將一成不變。  貨幣政策取向的適時考慮  依據當前的國際、國內經濟與金融形勢,在中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沒有發生變化的情況下,適度寬鬆貨幣政策依然是支撐積極的財政政策不可或缺的配套貨幣政策,需要延續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的經濟與金融形勢基本面沒有發生根本變化。然而,在前期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的驅動下,已然導致中國信貸增長規模正在不斷擴張,貨幣流動性持續寬裕在大陸股市和樓市表現得尤其為突出,甚至可以視為極度寬裕,股市和樓市“體驗”更多的是擴張性“適度寬鬆”貨幣政策,並非“適度”,而在實體經濟則完全不同。一方面表明目前大陸整體經濟復蘇仍存在著諸多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特別是實體經濟的狀況不容樂觀;另一方面,固定資產投資與大陸股市和樓市的火爆形成巨大的反差。顯然,前期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的影響面“傾向”了中國大陸的股市和樓市,並未對實體經濟帶來更多的“實惠”,資本市場的擴張與實體經濟的收縮形成的鮮明比對,意味著資本市場泡沫正在不斷聚集,而實體經濟則不盡人意。因此,大陸在資本市場流動性寬裕和實體經濟狀況不佳的情況下,“適度寬鬆”貨幣政策是否延續下去,還是改弦更張,需要進行認真的論證和謹慎的選擇,貨幣政策的取向就成為大陸貨幣當局適時考慮的問題。  因此,在現階段需要適時調整適度寬鬆貨幣政策擴張的力度,貨幣政策開始逐漸向理性回歸。雖然,這並不意味著中國經濟與金融政策的導向已經出現“拐點”,但政策導向開始向防範通脹預期風險傾斜,中國適時調整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的擴張力度,是從防範國際“輸入型”通脹風險和國內流動性不斷擴展等因素綜合考慮的結果。其出發點可以概括為放緩國內市場上貨幣投放量的增速,逐漸回歸貨幣投放的常態,防止經濟復蘇過程中再度陷入流動性過剩的陷阱。  目前,多數國家和國際金融機構認為,未來一段時間內繼續推行寬鬆貨幣政策仍是決定全球經濟能否持續復蘇的關鍵。雖然當前金融風險已經大幅度降低,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拖累和影響也相對有限,全球經濟和國際金融有望在2010年進一步恢復,但受已經出臺的各項經濟刺激政策的“慣性”和時效等因素影響,即使中國貨幣政策向理性回歸也不能沒有必要的過渡,而將是循序漸進的過程。  未來貨幣政策的導向  儘管,最近中國人民銀行頻繁上調央行票據收益率及存款準備金率,收緊流動性的意圖十分明顯,但體現的是貨幣政策調整的針對性在進一步加強,這與中國決策層的多次表示貨幣政策將更加富有彈性並不衝突。  未來,在中國經濟復蘇尚不穩定的情況下,中國繼續保持適度寬鬆貨幣政策仍顯必要,同時適度寬鬆貨幣政策是配合積極的財政、產業等政策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是鞏固經濟回升成果的有力支撐點;對增強市場信心、刺激投資和消費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響。  在國際金融危機並未解除、全球經濟復蘇可能將出現較長和曲折過程的情況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仍將面臨著諸的困難和不確定性,未來一段時期中國的貨幣政策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將如何體現致關重要。應該看到,目前中國正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快發展的階段,蘊藏著巨大的社會需求和經濟增長潛力,目前貨幣政策的寬鬆和貨幣信貸較快增長儘管有利有弊,但總體而言利大於弊。其主要原因是:首先是有利於穩固經濟回升的成果;其次是消除了通貨緊縮預期;三是穩定了資產市場(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回暖);四是推動了企業存貨週期的調整(企業存貨週期調整進入常態有利於企業生產的恢復,將促進新一輪經濟週期的調整)。但另一方面,目前市場流動性過度寬鬆,通脹預期已經在上升,規避未來通脹風險也需要考慮。因此,2009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提高貨幣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對未來大陸貨幣政策的取向確定了基本方向,即在以繼續實施適度寬鬆貨幣政策鞏固經濟回升的穩定性和持續性的同時,貨幣政策的取向將考慮到向實體經濟和消費領域傾斜,並在寬鬆貨幣政策不改的情況下處理好經濟發展與通脹預期的關係,提高大陸貨幣當局把握貨幣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的能力。  另外,發展消費信貸的關鍵是未來收入預期,目前加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援力度,以保證就業和消費增長已成為中國貨幣政策重點考慮的問題。從去年12月中國中央工作會議的主導思路看,鼓勵發展消費將是今後中國貨幣政策和信貸結構調整的重要心。從信貸結構調整上看,加大對消費信貸的支持力度,有助於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從而有效防止經濟下行的複出。  未來繼續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需要合理安排,一方面需要加大對實體經濟和消費領域的傾斜力度,繼續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的相對充裕,維持貨幣市場平穩運行。另一方面,也需要對通脹預期提高警惕。因此,依據經濟、金融形勢的發展和政策的效應,靈活運用貨幣政策手段,有針對性引導貨幣信貸總量適度增長,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並防範通脹風險依然是中國貨幣政策的主導。  目前,中國經濟依然面臨嚴峻的形勢,特別是擴大內需促進消費依然緩慢,就業壓力不斷增大。此時,通過加大對消費信貸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優化信貸結構,加大擴大內需促進消費信貸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是當前經濟形勢現實狀況的必然要求。信貸是推動消費增長的重要因素,消費水準高低,與信貸扶持力度關係很大。  為此,中國出臺了一系列刺激內需的政策,並加大了對住房消費、汽車消費、農村消費等領域的金融支持力度。中國貨幣當局也多次強調。要認真執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促進貨幣信貸合理平穩增長,加大對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鼓勵合理發展消費信貸,落實和制定有關信貸政策措施,有針對性地培育和鞏固消費信貸增長點,支持居民解決和改善住房條件。



                                   (大陸國研網專供,作者:王東 )

【中央網路報】

文章來源: 中央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