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0日 星期三

馬總統的農漁業期中考


馬總統就職滿兩年前夕,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公布2010年世界競爭力年鑑,台灣創下佳績,讓馬總統喜形在色。對於馬總統兩年來的施政績效各方有不同解讀。但是從農漁業觀點來檢視馬總統的施政成績,雖然有零星成功的個案,但是無法將這些成果從點擴大成面,有效提升農業整體經營效能及利潤,還有許多需要加強之處,總體表現不及格。



因為,從農業大縣選舉挫敗、農田水利會改選不如預期到對ECFA的質疑,再再透露出台灣大多數農漁民對執致黨的施政成績並不滿意。只不過馬團隊似乎沒有警覺,依舊自我感覺良好,繼續畫餅充饑。從政府處理台灣鯛價格暴跌,漁船頻頻被扣、養殖疫病叢生、農業核心科技外流、農產品外銷成績不理想、產銷失衡不斷、地層下陷依舊嚴重、開放美國牛內臟進口、所屬財團法人肥貓充斥等等民生議題所表現出來的效能,讓農漁民清楚看到現今馬總統的領導力和行政團隊的執政力確實出了很大的問題。

而找對人並放在對的位置是企業成功的關鍵。馬總統在當選之初用人唯德、為才的承諾如今早已拋諸腦後,政壇上永遠都是同一批人在玩「大風吹」的遊戲,個個都是十項全能,而且還越玩越醜陋,爭奪官位、給對手架拐子的醜態,毫不遮掩的呈現在國人眼前,讓人民倒盡胃口。在農業方面也出現同樣的問題。不僅肥貓不減,酬庸的陋習依舊,還放任退休高官游走兩岸,立場曖昧,任令許多學有專長的年青人流落街頭,找不到安身立命之處。而這些久浸官場,充滿舊思維的高官,依舊掌控台灣的農業大政。無法世代交替,讓台灣在面對新的農業問題和挑戰上,顯得步履襤跚,進退失據。

特別是馬總統上任以來,兩岸農漁業交流急速升溫,農民未蒙其利,反需憂心中國低價農產品及勞工可能大舉侵台,將會嚴重威脅到他們的生計。儘管馬總統一再保證不會開放中國新農產品項目進口,也會協助台灣農產品行銷中國。但是事實證明,中國農漁產品賣到台灣的數量及金額(549435千美元)遠超過台灣出口到中國的數量及金額(364092千美元),兩岸農漁產品貿易差距的持續擴大,卻不見政府拿出具體的因應對策,來扭轉劣勢。

對於台灣農業核心技術的大量流出,政府似乎也束手無策。眼見中國走私進口農漁產品充斥國內市場,擾亂市場行情,農漁民雖一再反映,相關單位也沒能拿出令農民滿意的成績。尤其一些外向型農產品陸續面臨中國的強力競爭,市場保衛戰打的相當辛苦,卻還有台灣商人游走兩岸,從中獲利。在國內農產品價格大幅振盪,消費者似乎早已司空見慣。

固然農產品有其先天上的障礙,但是長期為人詬病的「菜蟲」,嚷嚷那麼多年,也歷經政黨輪替,卻不曾看見有哪個政府展現除蟲的決心,農民仍然身受其苦。

事實上,政府可以運用台灣普及的資訊傳播系統,透過產銷資訊透明化及輔導建購網路行銷來降低農民的被剝奪感。還有漁船被扣、漁業糾紛、海上喋血、鄰海海域爭議、漁業環境惡化等等,都看不到政府的魄力和能力,不僅海洋興國的承諾跳票,漁民連安心作業的環境都不可得。特別是這些日子以來,農政機關回應外界批評的方式,讓人覺得是在對上級交差而非真正的想與民溝通。

上半場球賽已經打完,馬團隊表現不如人意,有心想挽回頹勢,下半場勢必精銳盡出,全力求勝。只不過看到馬總統志得意滿,南部兩個農業大都國民黨派出的人選及內閣改組的醜態等等,讓人民對未來失去期待,除非對手自亂陣腳,否則勝負似乎已經可以預見。

●NOWnews「今日論壇」徵稿區→http://www.nownews.com/write/

●來稿或參與討論的文章也可寄至public@nownews.com

(●作者李武忠,北縣人,博,經濟系教授。本文為NOWnews.com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文章來源: NOWnew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